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需注意保暖、维持血氧、预防感染、合理喂养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护理要点主要有保持适宜环境温度、规范氧疗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调整喂养方式及定期评估病情进展。
维持中性温度环境对患儿至关重要,早产儿体表面积大且皮下脂肪薄,易出现低体温。使用预热辐射台或暖箱时,控制箱温在32-35℃,湿度55%-65%。避免包裹过厚影响呼吸观察,每4小时监测肛温,维持36.5-37.3℃。体温过低会加重代谢性酸中毒,导致肺血管收缩恶化缺氧。
经皮血氧饱和度应维持在90%-95%,采用空氧混合仪控制吸入氧浓度,起始浓度40%并根据血气分析调整。鼻导管给氧时流量不超过2L/min,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需监测压力波动。高浓度氧疗超过24小时需警惕视网膜病变,氧疗期间每2小时评估呼吸频率及三凹征表现。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接触患儿前后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1分钟。呼吸机管路每日更换,湿化瓶使用灭菌注射用水。脐部护理用碘伏消毒每日2次,静脉穿刺部位每班观察。疑似感染时立即采集血培养及痰标本,经验性使用抗生素需覆盖革兰阴性菌。
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微量喂养,首选母乳强化剂搭配初乳。经胃管喂养时抬高床头30°,推注速度不超过1ml/kg/h。出现腹胀或胃潴留超过前次喂养量1/3时暂停进食,改为静脉营养支持。喂养后保持右侧卧位促进胃排空,记录每日出入量及排便情况。
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呼吸波形,每1小时记录呼吸频率、呻吟及紫绀情况。动脉血气分析初期每4-6小时检测,重点关注PaO2、PaCO2及碱剩余值。胸片检查需动态对比肺野透亮度、支气管充气征变化,突然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需排除气胸可能。
家长需学会识别呼吸急促(>60次/分)、鼻翼扇动等危险征兆,护理期间避免剧烈晃动患儿。恢复期可进行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出院后定期随访肺功能。维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接触者需接种百日咳疫苗。母乳喂养者母亲需补充维生素D,配方奶选择早产儿专用型。注意睡眠时保持侧卧位,使用呼吸监测仪的家庭需每月校准传感器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