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怎么确诊 介绍败血症的几个确诊方法

关键词: #败血症
关键词: #败血症
败血症的确诊方法主要有血培养检查、炎症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评估、病原学分子检测。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细菌或真菌培养,阳性结果可明确致病微生物种类。需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双套血培养标本,每次采血量成人不少于8毫升,儿童按体重调整。培养周期通常为5-7天,阳性率受采血时机、标本污染等因素影响。
包括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等指标联合检测。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2-4小时后即可升高,特异性优于C反应蛋白。动态监测降钙素原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其数值超过2微克/升时需高度怀疑败血症。
胸部X线或CT用于排查肺部感染灶,腹部超声或CT探查腹腔脓肿等感染源。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行血管超声检查导管周围血栓形成。影像学发现不仅能辅助定位原发感染灶,还可评估感染导致的器官损伤程度。
根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标准,体温超过38℃或低于36℃、心率大于90次/分、呼吸频率大于20次/分等表现结合感染证据可初步判断。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系统能有效评估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分提示脓毒症。
聚合酶链反应、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直接检测血液中病原体核酸,4-6小时即可获得结果。对血培养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者,16SrRNA基因测序能识别难以培养的苛养菌,适用于既往使用抗生素患者的检测。
确诊败血症后需立即进行液体复苏和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建议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鱼肉、蛋类、新鲜果蔬等,避免生冷食物。恢复期可进行呼吸训练和渐进式肢体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每日监测体温变化,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注意导管穿刺部位的消毒护理。出现意识改变或尿量减少等预警症状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