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氨酶偏高是肝病吗 怎么知道肝脏不好

转氨酶偏高可能由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胆道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病毒学检测、肝活检、临床症状评估等方式明确诊断。
病毒性肝炎是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均可导致肝细胞损伤。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需通过血清病毒标志物检测确诊。治疗需根据肝炎类型选择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剂。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酒精性脂肪肝均可引起转氨酶轻度至中度升高。患者通常伴有肥胖、血脂异常或长期饮酒史,超声检查可见肝脏脂肪浸润。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包括控制体重、戒酒和调整饮食结构。
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物等可能造成肝细胞损害,导致转氨酶异常升高。患者有明确用药史,停药后肝功能多可自行恢复。严重者需使用护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
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甚至纤维化,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伴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增高。患者有长期饮酒史,戒酒是治疗基础,严重者需进行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
胆管结石、胆管炎等胆道梗阻性疾病可引起胆汁淤积,导致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同时升高。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发热、皮肤瘙痒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胆管扩张。治疗需解除梗阻,必要时行内镜或手术治疗。
日常应注意避免饮酒、慎用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限制高脂高糖食物。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出现持续乏力、食欲不振、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肝脏代谢,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慢性肝病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