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有什么症状表现怎么治疗

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骨痛、身高变矮、骨折风险增加,可通过钙剂补充、抗骨吸收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通常由钙质流失加速、雌激素水平下降、维生素D缺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骨质疏松早期常见腰背部弥漫性疼痛,疼痛在久坐或久站后加重,卧床休息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全身骨骼钝痛,尤其在承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处明显。这种疼痛与骨小梁微骨折有关,需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确诊。
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变形,表现为进行性身高降低,严重者可出现驼背畸形。单个椎体骨折可使身高缩短1-2厘米,多发骨折可能导致"老缩"现象。定期测量身高是监测病情发展的简易方法。
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常见部位为桡骨远端、股骨颈和椎体。骨折可能由跌倒、咳嗽甚至拥抱等日常动作诱发,愈合时间较常人延长。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20%,需特别警惕。
与年龄增长相关的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破骨细胞活跃有关,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骤减会加速此过程。治疗需联合碳酸钙、枸橼酸钙等钙制剂与阿仑膦酸钠等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过度骨吸收。
日照不足或肝肾代谢异常导致活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影响肠道钙吸收。表现为血钙降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需定期检测25羟维生素D水平,补充骨化三醇或阿法骨化醇,维持血钙磷平衡。
骨质疏松患者应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多食用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每周进行3-5次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避免吸烟酗酒。居家环境需防滑防摔,使用扶手、防滑垫等辅助设施。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6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一次。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骤降应及时就诊,骨折高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