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有什么区别

营养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类型,营养性贫血可能由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特指铁缺乏导致的贫血类型。营养性贫血主要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缺铁性贫血则属于营养性贫血的一种。
营养性贫血的病因包括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特指铁元素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铁缺乏可能由长期素食、消化道出血引起,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常见于长期饮酒或胃切除术后。
营养性贫血涵盖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多种类型,缺铁性贫血仅表现为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巨幼细胞性贫血与DNA合成障碍有关,缺铁性贫血则因血红蛋白中铁卟啉结构缺失导致。
缺铁性贫血表现为血清铁蛋白降低和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营养性贫血中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见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叶酸缺乏者可见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营养性贫血需根据缺乏物质选择叶酸片或维生素B12注射剂。铁剂治疗需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需同时纠正可能的胃肠道吸收障碍。
缺铁性贫血好发于育龄妇女和婴幼儿,营养性贫血中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多见于老年人或慢性胃炎患者。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易出现维生素B12缺乏,月经过多女性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预防贫血需保证膳食中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瘦肉摄入,同时搭配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素食者应注意增加豆制品、坚果等植物性铁来源,定期检测血常规可早期发现贫血倾向。烹饪时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避免浓茶、咖啡与含铁食物同食影响吸收。备孕女性及青少年应特别注意补充叶酸和铁元素,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营养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