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可通过控制血压、延缓肾功能恶化、囊肿减压手术、肾脏替代治疗及对症支持等方式治疗。该病主要由PKD1或PKD2基因突变引起,典型表现为双侧肾脏多发囊肿、高血压及肾功能进行性下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为一线降压药物,如贝那普利、氯沙坦等。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显著延缓肾功能恶化。血压监测需每周至少两次,合并蛋白尿时需优先选用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降压药。
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克/公斤体重,避免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定期监测血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毫升/分钟时需启动慢性肾脏病管理方案。
针对巨大囊肿压迫引起的顽固性疼痛或尿路梗阻,可采用腹腔镜下囊肿去顶减压术。对于合并肝囊肿者可同期行肝囊肿开窗术。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术后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终末期肾病患者需根据情况选择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肾移植前需评估多囊肝严重程度,移植后5年存活率可达80%以上。透析时机建议肾小球滤过率降至10-15毫升/分钟时开始。
针对血尿患者使用止血药物,合并尿路感染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疼痛管理首选对乙酰氨基酚,中重度疼痛可短期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定期筛查颅内动脉瘤,合并肝囊肿者需监测肝功能。
患者需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3000毫升,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囊肿破裂。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指数在18.5-24之间。戒烟限酒,每年进行眼科检查排除视网膜血管异常。育龄期患者需进行遗传咨询,孕期需加强血压和肾功能监测。建立规律的随访计划,每3-6个月评估疾病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