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什么

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血型匹配、传染病筛查、血液成分质量、献血史及健康状况等因素。
血型相容性是输血安全的首要条件。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必须严格匹配,否则可能引发溶血反应。除常规ABO/Rh检测外,对特殊患者还需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确保红细胞表面抗原无冲突。稀有血型患者需提前建立供血者档案库。
所有献血血液需通过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检测。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可将窗口期缩短至7-10天,降低经血传播疾病风险。近期有疫区旅居史或高危行为者需暂缓献血。
针对不同输血需求评估血液成分有效性。红细胞制品需检测血红蛋白含量和储存时间,新鲜冰冻血浆要求凝血因子活性达标,血小板需保证足够数量和功能活性。特殊治疗用血还需进行辐照处理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核查供血者既往献血频率和不良反应记录。频繁献血者需监测铁蛋白水平避免缺铁性贫血,有献血后晕厥史者需评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首次献血者需重点关注隐匿性健康风险。
献血前需测量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排除急性感染或慢性病活动期。询问用药史避免阿司匹林等药物影响血小板功能,女性献血者需注意妊娠期和月经期血液质量变化。体重过低或近期大手术者不宜献血。
输血前除严格筛选供血者外,受血者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测,根据临床指征选择成分输血。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备齐抗过敏药物。输血后24小时内观察有无迟发型溶血反应,贫血患者可适当补充富含铁元素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建议受血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