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呼吸道无效时的护理措施有什么

清理呼吸道无效时的护理措施主要有体位引流、气道湿化、叩击震颤、吸痰操作、机械辅助排痰。
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促进分泌物排出。常用头低足高位或侧卧位,针对不同肺段病变选择特定角度,每次保持15-20分钟。操作前需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避免餐后立即实施,心脏病及颅内压增高者禁用。
使用生理盐水雾化或加热湿化器维持气道湿度,稀释黏稠痰液。雾化吸入可加入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物,每日2-3次。湿化温度需控制在32-37℃,避免气道灼伤,同时注意防止过度湿化导致肺水肿。
手掌屈曲呈杯状叩击胸壁,通过震动使分泌物松动。沿支气管走向从外向内、从下向上叩击,避开脊柱、胸骨等部位。每次持续5-10分钟,配合体位引流效果更佳。凝血功能障碍或肋骨骨折患者禁止操作。
严格无菌条件下插入吸痰管,负压控制在100-150mmHg。经鼻或口腔吸痰深度不超过鼻尖至耳垂距离,气管插管者需测量导管长度。单次吸引时间小于15秒,两次操作间隔3分钟以上,避免黏膜损伤和缺氧。
采用高频胸壁振荡或呼气正压装置帮助排痰。振动排痰仪通过可变频率的机械力促进分泌物移动,每日2-4次。使用前需排除气胸、肺大泡等禁忌症,操作时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变化。
护理过程中需保持环境温度22-24℃、湿度50%-60%,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稀释痰液。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和有效咳嗽,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避免奶制品增加痰液黏稠度。出现发绀、呼吸困难加重等缺氧表现时立即停止操作并吸氧,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支气管镜灌洗或气管切开。定期评估痰液性状、量及呼吸音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