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什么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侵袭心脏内膜或瓣膜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主要与心脏结构异常、侵入性医疗操作、免疫低下、口腔感染、静脉药物滥用等因素有关。
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存在缺损或瓣膜病变,血流异常易导致病原体滞留。这类患者需定期超声检查,必要时通过瓣膜修复手术降低感染风险。
拔牙、内镜检查等可能造成短暂菌血症的操作未规范使用抗生素预防时,病原体可经血液循环侵袭心内膜。高风险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糖尿病、艾滋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防御功能减弱,难以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控制基础疾病和增强免疫力是关键预防措施。
龋齿、牙周炎等慢性感染灶中的链球菌可能随日常咀嚼进入血液。表现为反复低热、牙齿松动,需彻底治疗口腔疾病并加强口腔卫生。
不洁注射器具直接将病原体注入血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见。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奥斯勒结节等栓塞表现,需严格戒毒并接受抗感染治疗。
日常需保持适度运动增强心肺功能,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促进组织修复,避免生冷食物。出现持续发热、乏力、新发心脏杂音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恢复期患者需遵医嘱完成4-6周抗生素疗程,定期复查血培养和心脏超声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