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核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泌尿系结核的诊断依据主要有临床表现、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及病理学检查。
泌尿系结核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血尿、脓尿或腰部钝痛。晚期可能出现消瘦、低热、盗汗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这些非特异性症状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尿常规检查可见脓尿、血尿,尿沉渣抗酸染色可能发现抗酸杆菌。尿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但培养周期较长。近年来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技术可快速检测尿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DNA,具有较高敏感性。
静脉尿路造影是重要诊断手段,可显示肾盂肾盏破坏、变形、狭窄等特征性改变。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肾脏实质破坏、空洞形成及钙化灶。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结构异常和尿路梗阻情况。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提示结核感染,但无法区分活动性感染或既往感染。γ-干扰素释放试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辅助诊断。免疫抑制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通过膀胱镜或输尿管镜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发现典型的结核性肉芽肿改变可确诊。肾穿刺活检在疑难病例中有重要价值,但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泌尿系结核患者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类、豆制品等,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以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定期复查尿液和影像学检查。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衣裤,避免交叉感染。戒烟限酒,减少对泌尿系统的刺激。治疗期间应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出现视力变化、耳鸣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