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暗红色血便是怎么回事

拉肚子伴随暗红色血便可能由痔疮出血、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肠癌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症状及检查明确诊断。
内痔或混合痔破裂时,血液与粪便混合可呈现暗红色。常见于排便用力、便秘或腹泻刺激黏膜后,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可通过肛门镜确诊,轻度出血可采用温水坐浴缓解,反复出血需考虑硬化剂注射或结扎治疗。
志贺菌感染导致结肠黏膜溃疡出血,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多因进食污染食物引发,便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治疗需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严重者需住院静脉补液。
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累及直肠和结肠时,黏膜糜烂出血形成暗红色血便,常伴腹泻、腹痛及体重下降。发病与免疫异常相关,结肠镜检查可见连续分布的溃疡面。需长期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控制炎症,急性期需糖皮质激素治疗。
结肠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可引起间断性血便,尤其直径大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易出血。多数息肉无症状,肠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发现后建议内镜下切除,既可止血又能预防癌变,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
左半结肠癌或直肠癌溃烂时,肿瘤组织出血与粪便混合呈暗红色,可能伴随排便习惯改变、肠梗阻等症状。发病与遗传、高脂饮食等因素相关,肠镜活检可确诊。早期病例需手术切除,进展期需结合放化疗。
出现暗红色血便期间应暂停辛辣刺激食物,选择米粥、软面条等低渣饮食,避免加重肠道负担。注意记录排便频率和血量变化,腹泻严重时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建议48小时内就诊消化科,必要时完善粪便潜血、肠镜或腹部CT检查。50岁以上人群或家族有肠癌病史者,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安排肠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