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做了肠子切除术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便秘进行肠子切除术通常由顽固性便秘、结肠无力症、先天性巨结肠、肠梗阻或肠道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生物反馈训练、人工肛门护理或二次手术修复等方式干预。
长期排便困难导致粪便嵌塞,可能引发肠壁缺血坏死。此类患者需长期使用乳果糖、聚乙二醇等渗透性泻药,配合每日定时如厕训练。若保守治疗无效且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需切除病变肠段。
肠道神经节细胞功能异常致使结肠蠕动消失,表现为腹胀如鼓、排便间隔超过1周。轻症可采用莫沙必利等促动力药,重症需切除无功能肠段并行结肠造瘘。术后需定期扩张造瘘口防止狭窄。
胚胎期肠道神经发育缺陷导致远端肠管持续性痉挛,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新生儿期表现为胎便排出延迟,儿童期出现顽固便秘。确诊后需切除病变肠段,将正常肠管与肛门吻合,术后需进行排便功能康复训练。
严重粪石梗阻或肠粘连可能导致肠壁血运障碍,出现剧烈腹痛伴呕吐。急诊手术需切除坏死肠管,术中需冲洗腹腔防止感染。术后早期需禁食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肿瘤生长阻塞肠腔或侵犯神经丛时,可能引发排便障碍合并肠套叠。根治手术需切除肿瘤及受累肠段,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辅助化疗。需特别注意造瘘口周围皮肤护理。
肠切除术后应逐步增加膳食纤维至每日25克,首选蒸南瓜、燕麦粥等易消化食材。每日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增强膈肌力量,术后3个月起可尝试快走等低强度运动。保持造瘘袋清洁干燥,定期测量出口径变化。出现造瘘口水肿、腹痛发热等症状需立即返院复查。术后半年内每月评估营养状况,注意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12预防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