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流低热怎么回事,怎么办

乙型流感低热可能由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合并细菌感染、治疗不及时、基础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退热、增强免疫、并发症处理、基础病控制等方式缓解。
乙型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后激活免疫系统,释放炎症因子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早期表现为低热(37.3-38℃),伴有咽痛、肌肉酸痛。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如奥司他韦进行抗病毒治疗。
老年、儿童或慢性病患者因免疫应答不足,病毒清除能力下降易致持续低热。表现为体温波动超过3天,伴随乏力明显。可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必要时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匹多莫德。
流感后继发细菌性支气管炎或中耳炎时,会出现低热反复。特征为咳嗽咳脓痰或耳部胀痛,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
延误抗病毒治疗时机导致病毒载量持续偏高,体温调节功能未能恢复正常。表现为用药后仍间歇性低热,需联合使用连花清瘟胶囊等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
糖尿病患者因糖代谢紊乱影响免疫功能,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加重炎症反应,均可能延长低热病程。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以下,规律使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
乙流低热期间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温水摄入,选择冬瓜、百合等清热食材搭配粳米煮粥。体温未超38.5℃时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避免过度包裹。恢复期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单次不超过20分钟。卧室保持50%-60%湿度,每日通风3次。合并咳痰者可轻叩背部促进排痰,注意观察痰液颜色变化。症状持续5天以上或出现胸闷气促需及时复查血常规及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