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后会出现哪些表现

食物中毒后常见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寒战、脱水症状及神经系统异常。症状严重程度与致病微生物种类、毒素摄入量及个体免疫力密切相关。
多数患者在进食污染食物2-6小时后出现胃部不适,表现为频繁干呕或喷射性呕吐。此症状由毒素刺激胃黏膜及延髓呕吐中枢引起,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等细菌性食物中毒。呕吐物多为未消化食物残渣,严重时可含胆汁或血丝。
肠道痉挛性疼痛伴随水样便是典型特征,每日排便可达10-20次。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体侵袭肠黏膜导致炎症反应,肠液分泌异常增多。部分患者会出现黏液便或血便,腹痛多集中于脐周或下腹部,排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
细菌内毒素入血后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可升至38-40℃。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常伴随畏寒、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婴幼儿及老年人可能出现高热惊厥,体温波动与病原体清除速度相关。
持续呕吐腹泻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重度脱水可见眼窝凹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征兆。电解质紊乱可能引发肌肉抽搐或心律失常,需特别关注低钾血症引起的乏力症状。
肉毒杆菌、河豚毒素等神经毒素可导致视物模糊、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麻痹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言语不清、步态不稳等中枢神经损害表现,严重时可能发生呼吸肌麻痹导致窒息。
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后应立即停止进食可疑食物,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腹泻初期不宜盲目使用止泻药物,以免阻碍毒素排出。建议保留呕吐物或排泄物样本供检测,轻度症状可居家观察12-24小时,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尿量显著减少等情况需急诊就医。恢复期饮食宜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避免乳制品及高脂食物刺激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