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茯苓和白茯苓有什么区别

中医养生编辑 医学科普人
53次浏览

关键词: #茯苓

红茯苓与白茯苓的主要区别在于加工方式、外观性状及功效侧重,二者均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主要差异体现在加工过程中是否保留赤茯苓层。

1、原料差异:

白茯苓为茯苓菌核内部白色部分,经去皮切片后干燥;红茯苓(赤茯苓)为菌核近表皮处的淡红色部分,保留外层赤色茯苓层。二者原料部位不同导致活性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红茯苓中三萜类物质含量略高于白茯苓。

2、外观区别:

白茯苓呈白色或类白色块状,断面细腻无杂质;红茯苓表面呈淡红色至棕红色,横切面可见红色环纹。颜色差异源于红茯苓保留的外皮层含有天然色素。

3、功效侧重:

白茯苓长于健脾渗湿、宁心安神,多用于脾虚湿盛所致食少便溏;红茯苓偏重利水消肿、活血通络,适用于湿热引起的水肿胀满。二者均含茯苓多糖,但红茯苓利尿作用更显著。

4、成分差异:

白茯苓主要含β-茯苓聚糖、三萜酸类;红茯苓额外含赤茯苓素等色素成分。现代研究显示红茯苓的利尿活性成分茯苓酸含量较白茯苓高约15%-20%。

5、应用区别:

白茯苓多入补益方剂如四君子汤;红茯苓常用于五苓散等利水方剂。临床使用需辨证选择,脾虚湿重者宜白茯苓,湿热水肿者宜红茯苓,二者配伍可增强利水健脾之效。

日常使用茯苓时,建议根据体质特点选择:脾胃虚弱者可取白茯苓10克配伍山药煮粥;下肢浮肿者可用红茯苓6克与薏苡仁同煎代茶。二者均需避免与醋同服,阴虚津亏者慎用。保存时应置阴凉干燥处,注意防蛀防霉,建议选择质地坚实、无硫熏的饮片。若需长期服用或治疗疾病,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自行大剂量久服。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