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什么意思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因微小血管异常导致红细胞机械性破坏的贫血,主要特征为外周血涂片中出现破碎红细胞。该病可能由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恶性高血压、血管炎等原因引起。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常见病因,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或抑制,导致微血管内血小板血栓形成。患者除贫血外,常伴有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及肾功能异常。治疗需采用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
溶血尿毒综合征多由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引发,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微血栓形成。典型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损伤。支持治疗包括水电解质平衡维护,重症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全身性凝血系统激活导致的微血管血栓性疾病,常见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除贫血外伴有广泛出血倾向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治疗需处理原发病同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恶性高血压时急剧升高的血压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微血管病性溶血。患者血压常超过180/120毫米汞柱,伴随头痛、视力模糊等靶器官损害表现。紧急降压治疗是关键,需静脉使用降压药物。
系统性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可因血管壁炎症导致管腔狭窄和红细胞机械性损伤。患者多有关节痛、皮疹等全身症状。治疗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控制血管炎症活动。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需注意维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红细胞破坏。饮食应保证足够蛋白质和铁质补充,选择易消化食物减轻胃肠负担。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肾功能指标,出现头痛、气促等症状需及时就医。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有助于病情控制,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