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心脏病的病因是什么

结构性心脏病可能由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病变、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
胎儿期心脏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结构缺陷是重要病因,常见类型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需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部分病例需在儿童期进行手术矫正。
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可导致心脏结构改变,二尖瓣脱垂、主动脉瓣钙化等病变可能与风湿热、退行性变、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关。病变初期可通过药物控制症状,严重者需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
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原发性心肌疾病会直接改变心脏结构,通常与遗传因素、代谢异常、病毒感染相关。患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治疗包括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肌重构等综合措施。
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引发心室壁运动异常或室壁瘤形成。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是典型表现,需通过血运重建和抗心室重构药物干预。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引起左心室肥厚和心脏扩大,增加心脏负荷导致结构改变。早期通过降压治疗可逆转部分改变,晚期可能并发舒张性心力衰竭。
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需定期监测心功能,保持低盐饮食并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有助于改善心肺耐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可减轻心脏负担,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症者需严格管理基础疾病。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复查心脏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