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有哪些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和主动脉缩窄等类型,按病情从轻到重排列。
室间隔缺损是胎儿心脏发育过程中室间隔未完全闭合导致的异常通道,属于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缺损较小时可能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是主要诊断手段,部分小型缺损可能随年龄增长自然闭合,中大型缺损需通过介入封堵术或外科手术修复。
房间隔缺损表现为左右心房间的异常交通,根据缺损部位可分为继发孔型和原发孔型。轻度缺损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严重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和右心扩大。诊断依靠心脏超声检查,小型缺损可能无需治疗,较大缺损需采用介入封堵或手术修补。
动脉导管未闭指胎儿期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血管在出生后未正常关闭。临床表现与导管粗细相关,细导管可能无症状,粗导管可导致喂养困难和发育迟缓。早产儿更易发生,可通过药物促进导管收缩,无效时需行导管结扎术或介入封堵治疗。
法洛四联症是包含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的复杂先心病。典型表现为青紫、缺氧发作和杵状指,需通过心脏超声和心导管检查确诊。所有患儿均需手术治疗,通常分阶段进行矫治,包括体肺分流术和根治术。
主动脉缩窄表现为主动脉局部狭窄,多发生在动脉导管附近。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出现上肢高血压和下肢低血压。新生儿危重型需紧急手术,儿童期患者可选择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部分病例需行切除吻合术或补片扩大成形术。
孕期规范产检和胎儿心脏超声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先天性心脏病。确诊胎儿心脏异常后,家长应配合医生制定监测计划,出生后根据病情选择观察或手术干预。日常需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保证营养摄入,避免剧烈哭闹加重心脏负担,定期随访评估心功能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