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急性发作与慢性青光眼有什么区别

眼科编辑 医心科普
13次浏览

关键词: #青光眼

青光眼急性发作与慢性青光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速度、症状表现、危险程度及治疗方式上。急性发作起病急骤,表现为剧烈眼痛、视力骤降伴头痛呕吐;慢性青光眼则进展隐匿,早期无症状,晚期出现视野缺损。两者在眼压升高机制、靶器官损害特点及预后方面也存在差异。

1、发病速度: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房角突然关闭,眼压在数小时内急剧升至60-80毫米汞柱,属于眼科急症。慢性开角型青光眼房角结构开放,眼压呈渐进性升高,通常每日波动在21-30毫米汞柱范围,患者可能多年察觉不到异常。

2、症状特征:

急性发作会出现眼球胀痛如裂、视物模糊如雾、虹视现象等典型三联征,常伴随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慢性青光眼早期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轻微眼胀或视疲劳,晚期出现管状视野时才被发现。

3、病理机制:

急性发作与瞳孔阻滞导致房水循环通路急性中断有关,多见于浅前房、窄房角解剖结构人群。慢性青光眼主要因小梁网功能障碍导致房水外流阻力增加,与遗传因素、血管调节异常等相关。

4、视神经损害:

急性发作可造成视神经纤维急性缺血性梗死,48小时内未及时降压会导致不可逆视力丧失。慢性青光眼表现为进行性视神经节细胞凋亡,典型体征是视杯凹陷扩大及神经纤维层缺损。

5、治疗原则:

急性发作需立即使用降眼压滴眼液联合静脉输注高渗剂,必要时行激光虹膜切开术。慢性青光眼首选前列腺素类滴眼液控制眼压,需终身随访监测视野变化,药物控制不佳时考虑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暗环境用眼或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每日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促进眼内血液循环,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粗粮及深色蔬菜。定期测量24小时眼压曲线,急性发作高危人群需避免使用散瞳药物,慢性患者每3-6个月需复查视野及视神经OCT检查。出现突发视力下降或眼胀头痛时应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失明。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