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数是什么意思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类型,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防御。嗜酸性粒细胞数异常可能由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药物反应等因素引起。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类疾病通常伴随打喷嚏、皮肤瘙痒等症状,需通过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
蛔虫、钩虫等寄生虫感染会激活Th2型免疫反应,促使骨髓释放更多嗜酸性粒细胞。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营养不良等表现,需进行驱虫治疗并复查虫卵情况。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疾病可造成血管壁损伤,引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这类疾病常伴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需采用免疫抑制剂调节异常免疫反应。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液肿瘤会导致骨髓增殖异常,使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升高。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出血倾向,需通过化疗或靶向治疗控制病情。
部分抗生素、抗癫痫药物可能引起超敏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一过性增高。停药后数值多可恢复正常,严重时需使用抗过敏药物干预。
日常需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是否出现皮疹或水肿,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饮食均衡,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稳定。规律进行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但过敏发作期应减少户外活动。若长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伴体重下降、持续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血液科或免疫科就诊完善骨髓穿刺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