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怎么办 教你正确方法处理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控制感染源、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急性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免疫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急性肠炎患者易出现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溶液,每公斤体重补充50-100毫升液体。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输液,补液量根据脱水程度调整。儿童和老年人更需警惕脱水风险。
发病初期建议短暂禁食4-6小时,后逐步过渡到清淡流质饮食。选择米汤、藕粉、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避免油腻、辛辣、高纤维食物。症状缓解后可尝试少量多餐,每日5-6次,每次100-200毫升。
细菌性肠炎可选用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止泻药如蒙脱石散可吸附毒素,益生菌制剂能调节肠道菌群。解痉药如山莨菪碱可缓解腹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发热超过38.5℃可考虑退热药。
注意食品卫生,避免生冷食物。处理呕吐物和排泄物时戴手套,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环境。患者餐具单独消毒,便后彻底洗手。家庭成员出现症状需隔离观察,防止交叉感染。
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婴幼儿、孕妇、慢性病患者及症状超过3天无改善者应尽早就诊。医生会根据粪便检查、血常规等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急性肠炎恢复期需注意营养补充,可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鱼肉等易消化食物。避免乳制品和刺激性饮料至少1周。保持充足休息,症状完全消失2-3天后再恢复正常活动。日常加强手卫生,冰箱食物生熟分开,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馆。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于肠道黏膜修复,必要时可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