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怎样恢复得快 骨折的康复护理方法介绍

骨折后可通过复位固定、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方式促进恢复。骨折康复护理方法主要有保持固定稳定性、控制炎症反应、补充骨骼营养、循序渐进锻炼、辅助理疗手段。
骨折后需及时进行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采用石膏、支具或内固定器材维持骨折端稳定。稳定性是骨折愈合的基础,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对位情况,避免过早负重导致移位。儿童骨折一般固定4-6周,成人需6-8周。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痛消炎药缓解疼痛,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严重肿胀时可短期使用甘露醇脱水,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禁止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每日需保证1500mg钙质摄入,多食用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蛋促进骨痂形成,同时摄入维生素C含量高的柑橘类水果帮助胶原合成。戒烟限酒避免影响骨骼血供。
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后期增加抗阻运动。上肢骨折可做握力球训练,下肢骨折从床边垂腿开始过渡到拄拐行走。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二次损伤。
骨折愈合后期可采用超声波、红外线等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水中运动能减轻关节负担。中医推拿和针灸可缓解肌肉粘连,但需避开骨折部位。理疗频次以每周2-3次为宜,持续1-2个月。
骨折康复期需保持每日500ml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配合30分钟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水肿,定期测量患肢围度监测肿胀变化。恢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和患肢过度负重,乘坐交通工具时注意保护骨折部位。保持均衡饮食的同时控制体重,超重会延长下肢骨折康复时间。出现固定物松动、患肢麻木或皮肤发绀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