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发生感染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血液内科编辑 医语暖心
19次浏览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感染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功能受损、皮肤黏膜屏障破坏、治疗相关因素及院内感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显著增加感染风险。

1、中性粒细胞减少:

化疗或疾病本身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⁹/L时,机体对细菌和真菌的防御能力急剧下降。骨髓抑制期持续7-14天期间,约60%患者会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病原体为革兰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2、免疫功能受损:

白血病细胞浸润和化疗药物共同抑制T/B淋巴细胞功能,使患者对病毒(如疱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易感性增加。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进一步削弱体液免疫防御能力。

3、皮肤黏膜屏障破坏:

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肛周裂伤及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为病原体提供入侵门户。约30%的菌血症源于肠道菌群移位,尤其在大剂量化疗导致肠黏膜损伤时更为显著。

4、治疗相关因素:

糖皮质激素使用抑制炎症反应,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使巨细胞病毒再激活风险增加3-5倍。

5、院内感染:

长期住院增加耐药菌(如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暴露机会。ICU停留时间每增加1天,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上升8%,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占比最高。

患者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6-8次,饮食选择高压灭菌后的低菌食物。体温超过38℃时应立即进行血培养检查,接触外界环境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治疗期间避免接触盆栽植物及宠物,定期用氯己定擦浴降低皮肤定植菌负荷。医护人员执行操作前严格手卫生,中心静脉导管维护需遵循无菌技术规范。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