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有什么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活动受限、畸形、身高缩短、再次骨折风险增加。
骨折部位出现突发性剧烈疼痛是典型表现,常见于脊柱压缩性骨折的腰背部剧痛,髋部骨折的腹股沟区放射痛。疼痛在活动时加重,可能伴随局部压痛和叩击痛,卧床休息后疼痛可部分缓解但难以完全消失。
骨折导致患肢或躯干功能明显障碍,如腕部骨折时手腕无法翻转持物,椎体骨折后起床翻身困难。髋部骨折患者会出现无法站立行走,表现为典型的"假性瘫痪"症状,需与脑血管意外鉴别。
骨折端移位可造成肢体外观异常,如桡骨远端骨折呈现"餐叉样"畸形,股骨转子间骨折导致下肢外旋短缩。脊柱多节段压缩骨折会引起驼背畸形,严重者可形成"龟背样"脊柱后凸。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脊柱长度减少,患者可能在数月内身高降低2-3厘米。多发椎体骨折可致累计身高缩减超过10厘米,常伴有胸廓变形影响呼吸功能。
骨质疏松患者首次骨折后两年内再骨折风险增加5倍,常见二次骨折部位包括对侧髋部、相邻椎体及桡骨远端。微小外力如咳嗽、弯腰等动作即可诱发新发骨折,呈现"骨折链"现象。
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需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优先选择乳制品、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规律进行抗阻力训练和平衡训练,如太极拳、靠墙深蹲等运动每周3-5次。注意居家环境防滑处理,浴室安装扶手,避免提重物及突然转身等危险动作。建议每1-2年进行骨密度复查,冬季注意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长期卧床者需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