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壁瘤和心脏破裂等并发症。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肌电活动异常,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严重时可导致猝死。心肌缺血损伤传导系统是主要原因,需通过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必要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电复律治疗。
心肌大面积坏死会显著降低心脏泵血功能,引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水肿等症状,可能与梗死范围扩大、心肌顿抑等因素有关。治疗需限制液体摄入,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严重者可能需要机械辅助循环支持。
当40%以上左心室心肌坏死时,可能出现心输出量急剧下降的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为血压显著降低、四肢湿冷、意识障碍,通常与大面积心肌梗死、乳头肌断裂等因素相关。治疗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必要时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急诊血运重建。
梗死区心肌坏死变薄后,在心脏收缩压力下可能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这种结构性改变会导致心室内血流紊乱,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通常表现为心功能恶化、顽固性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瘤体并行心室成形术。
心肌梗死后1-2周坏死心肌溶解,可能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或室间隔穿孔。这种危急并发症常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心包填塞,死亡率极高。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首次透壁梗死、延迟再灌注治疗等,需紧急心包穿刺减压并外科修补。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需严格遵循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2克以内,多食用深海鱼类补充ω-3脂肪酸。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康复训练,初始选择步行、踏车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靶心率控制在静息心率+20次/分以内。同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变化,按时服用抗血小板、降脂药物,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预后并预防并发症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