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外耳道炎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外耳道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耳道损伤、耳道潮湿、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急性外耳道炎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治疗、抗真菌治疗、止痛处理、避免刺激等方式治疗。
细菌感染是急性外耳道炎最常见的原因,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细菌通过耳道皮肤微小破损侵入,引发局部红肿、疼痛和分泌物增多。治疗需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或氯霉素滴耳液,同时保持耳道干燥。
真菌感染多见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滥用抗生素的人群,常见病原体为曲霉菌和念珠菌。患者耳道出现瘙痒、白色絮状分泌物和轻微疼痛。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滴耳液,同时避免耳道进水。
不当掏耳或异物刺激可造成耳道皮肤损伤,破坏局部防御屏障。损伤后易继发感染,表现为剧烈疼痛和耳道肿胀。治疗需清洁创面,避免进一步刺激,严重时需医生进行专业处理。
游泳或洗浴后耳道积水未及时清除,创造潮湿环境利于微生物繁殖。长期潮湿可导致耳道皮肤浸渍,出现瘙痒和不适感。预防需在进水后用棉签轻轻吸干外耳道,或使用吹风机低温吹干。
染发剂、洗发水等化学物质接触耳道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局部红肿、瘙痒和脱屑。过敏体质者需避免接触致敏原,发作时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严重时需就医。
预防急性外耳道炎需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游泳时可佩戴专用耳塞,洗头时注意防止水流进入耳道。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增强免疫力。出现耳痛、耳痒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日常可适当按摩耳周促进血液循环,但急性发作期应避免触碰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