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血液内科编辑 科普小医森
13次浏览

关键词: #贫血 #免疫 #贫血的原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由自身抗体异常、药物诱发、感染因素、遗传性红细胞缺陷、恶性肿瘤等因素引起。

1、自身抗体异常:

机体免疫系统错误产生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被过早破坏。这类抗体可能为温抗体型或冷抗体型,温抗体型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冷抗体型常见于支原体感染后。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控制抗体产生。

2、药物诱发:

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及甲基多巴等药物可能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结合,诱发免疫反应。临床表现为用药后突发贫血、黄疸,停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严重者需进行血浆置换清除药物抗体复合物。

3、感染因素:

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交叉抗体,误攻击红细胞膜抗原。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伴发轻度溶血,通常随感染控制而自愈。重症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阻断抗体作用。

4、遗传性红细胞缺陷: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患者红细胞膜蛋白异常,易被脾脏识别为异常细胞而清除。这类患者可能合并自身免疫反应加重溶血,需行脾切除术减少红细胞破坏。

5、恶性肿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可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直接溶解红细胞或通过补体途径导致溶血。治疗需针对原发肿瘤进行化疗,同时配合输血支持治疗。

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富含铁元素和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急性溶血,注意保暖防止冷抗体型患者受凉。定期监测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出现乏力加重、尿色加深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溶血发作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禁止自行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