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是怎么得来的

小儿麻痹症通常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能与接触感染者分泌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侵犯神经系统,导致肌肉无力或瘫痪。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儿麻痹症的主要致病源。病毒通过感染者粪便排出后,可能污染水源或食物,儿童接触后经口腔进入消化道。病毒在肠道繁殖后侵入淋巴系统,部分病例中病毒会进一步侵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控制障碍。预防措施包括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我国采用口服减毒活疫苗和注射灭活疫苗相结合的免疫程序。
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粪便、唾液等分泌物是常见传播途径。病毒在感染者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2周内具有传染性,儿童聚集场所易发生交叉感染。保持手部卫生、定期消毒玩具和餐具可降低传播风险。出现发热、咽痛等前驱症状时需隔离观察。
食用被病毒污染的生冷食物或未经煮沸的水可能导致感染。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风险更高。建议彻底加热食物,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流行季节需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未完成疫苗接种或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更易感染。部分接种过减毒活疫苗的儿童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免疫功能低下者接触病毒后,病毒更易突破血脑屏障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定期接种疫苗是建立免疫屏障的关键措施。
少数病例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导致的病毒易感性增加有关。某些遗传性免疫缺陷疾病患儿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麻痹型。这类患儿需避免接触潜在传染源,必要时可考虑使用脊髓灰质炎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预防小儿麻痹症需按时完成疫苗接种程序,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流行地区应加强水源和食品卫生监管。出现肢体无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需隔离治疗并报告疾控部门。康复期可配合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避免后遗症影响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