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全身麻醉是通过药物使患者暂时丧失意识、痛觉和记忆的医疗手段,其影响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呼吸循环系统变化、术后认知功能、代谢紊乱风险及个体差异反应。
全身麻醉药物作用于大脑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通过阻断神经递质传递实现意识消失。常用静脉麻醉药如丙泊酚、依托咪酯可快速诱导无意识状态,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则维持稳定麻醉深度。这种可逆性抑制可能导致术后短期嗜睡或定向力障碍。
麻醉药物直接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导致潮气量下降和呼吸频率减慢,需依赖机械通气维持氧合。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肺不张或低氧血症,尤其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风险更高,需进行深呼吸训练等肺功能锻炼。
麻醉药物扩张外周血管并降低心肌收缩力,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和心率改变。老年患者或心血管疾病人群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中需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灌注。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多见于老年群体,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分散,可能与麻醉药物影响海马体神经突触可塑性有关。多数症状在数周内自行缓解,但高龄患者可能持续更久,需进行认知训练和家属陪护。
麻醉药物干扰肝脏代谢酶活性,可能短暂影响药物解毒功能。合并糖尿病者易出现术中血糖波动,肥胖患者则可能延长药物清除时间。术前评估需完善肝功能及代谢指标检查,术后监测电解质平衡。
全身麻醉后建议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普食,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胃肠负担。术后24小时内禁止驾驶或高空作业,可进行床边踝泵运动预防静脉血栓。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药物代谢,若出现持续头痛或恶心呕吐应及时复诊。老年患者术后建议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儿童则需观察行为异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