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是什么

皮肤性病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15次浏览

关键词: #疾病 #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主要由细菌性病原体、病毒、寄生虫、化学毒素和生物毒素五类致病因子引起。

1、细菌性病原体: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是常见致病菌。这类微生物通过污染的生肉、蛋类或乳制品传播,在适宜温度下快速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发急性胃肠炎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及发热。部分菌株可导致败血症等全身感染。

2、病毒性病原体:

诺如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是主要食源性病毒。病毒通过感染者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播,贝类等海产品是常见载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较短,常引起突发性呕吐、水样腹泻,儿童及老年人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3、寄生虫感染:

贾第鞭毛虫、旋毛虫等寄生虫通过未煮熟的肉类或污染蔬菜进入人体。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可导致慢性腹泻、营养不良,部分虫体可移行至肝脏、肌肉等组织形成包裹,引发长期低热、肌肉疼痛等症状。

4、化学毒素:

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及非法添加剂构成主要化学风险。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出现头晕、多汗等神经症状;镉、铅等重金属蓄积则损害肝肾功能,长期接触可能致癌。

5、生物毒素:

黄曲霉毒素、雪卡毒素等由微生物或海洋生物产生。霉变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误食含雪卡毒素的珊瑚鱼可引发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导致呼吸麻痹。

预防食源性疾病需注重饮食卫生,肉类和海鲜应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75℃以上,生熟食品分开处理。蔬菜水果建议流水冲洗后浸泡15分钟,砧板餐具需定期消毒。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评级较高的餐厅,避免食用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婴幼儿、孕妇及免疫低下人群需特别注意饮食安全。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