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有哪些

肺源性心脏病主要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胸廓畸形、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肺血管炎等病因引起。
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导致气道慢性炎症,肺泡结构破坏形成肺气肿,肺毛细血管床减少引发肺动脉压力升高。病情进展后右心室需克服更大阻力泵血,最终发展为右心室肥厚和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等表现。
特发性或继发性肺动脉压力持续超过25mmHg时,右心室后负荷显著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收缩介质失衡及原位血栓形成是主要病理机制。随着肺动脉压力升高,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咯血和晕厥等症状。
严重脊柱侧弯或胸廓成形术后造成的胸廓容积缩小,限制肺部正常扩张。长期通气不足导致肺泡低氧性血管收缩,肺循环阻力持续增高。这类患者多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
夜间反复发生的呼吸暂停引发间歇性低氧血症,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和氧化应激反应。长期缺氧促使肺血管重塑,血管平滑肌增生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患者除日间嗜睡外,可能合并心律失常和晨起头痛。
结缔组织病或特发性血管炎累及肺小动脉时,血管壁炎症反应导致管腔狭窄。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引发血管内皮损伤和纤维化改变。这类病因可能伴随雷诺现象、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预防肺源性心脏病需重点控制原发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肺功能并接种流感疫苗。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心肺耐力,饮食宜采用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地中海模式。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睡眠呼吸障碍者需规范使用无创通气治疗,胸廓畸形患者可通过呼吸肌训练改善通气效率。出现下肢水肿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心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