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毒性脑炎怎么确诊

新生儿病毒性脑炎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脑电图等综合判断。主要诊断依据包括脑脊液白细胞增多、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头颅影像学异常等。
患儿可出现发热、喂养困难、嗜睡或烦躁、前囟膨隆、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儿伴有皮疹、肝脾肿大等全身表现。症状严重程度与病毒类型及感染部位相关,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往往病情进展迅速。
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检查,典型改变为白细胞计数轻度至中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含量正常。脑脊液病原体核酸检测具有较高特异性,如单纯疱疹病毒DNA检测。
头颅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脑实质病变,早期可见脑水肿、脑膜强化,后期可能出现脑软化灶。超声检查适用于前囟未闭患儿,可发现脑室扩大或脑实质回声增强等改变。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病毒核酸是确诊金标准。血清学检查需对比急性期与恢复期抗体滴度变化。部分病毒可通过脑脊液培养分离,但耗时较长且阳性率较低。
脑电图可表现为背景活动异常、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严重者出现癫痫样放电。动态脑电图监测对评估脑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确诊后需立即进行抗病毒治疗,如阿昔洛韦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电解质平衡及颅内压变化。恢复期应定期随访神经发育评估,必要时进行康复训练。母乳喂养患儿可继续哺乳,但母亲需注意手卫生及呼吸道防护。保持病房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以减少对患儿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