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女性的激素检测器

月经周期确实可以反映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月经的规律性、经量、经期长度等特征与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等激素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激素分泌异常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或痛经等症状。
雌激素在月经周期中呈现规律性变化,排卵前达到高峰。雌激素水平不足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不足,表现为经量减少或周期延长。雌激素过高则可能引发子宫内膜异常增厚,出现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临床常用戊酸雌二醇片、结合雌激素片等药物调节雌激素水平。
孕激素主要由黄体分泌,作用于子宫内膜使其进入分泌期。黄体功能不足时孕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引起月经周期缩短或经前淋漓出血。地屈孕酮片、黄体酮胶囊等药物可用于补充孕激素。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孕激素分泌障碍。
促卵泡激素促进卵泡发育和雌激素分泌。该激素水平过高可能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常见于围绝经期女性。过低则可能影响卵泡发育,导致月经稀发或闭经。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可用于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促排卵治疗。
黄体生成素在排卵前出现峰值,触发卵泡破裂。该激素分泌异常可能导致无排卵性月经或不孕。检测黄体生成素峰值可预测排卵时间。注射用重组人黄体生成素可用于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
高催乳素血症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导致月经稀发或闭经。垂体微腺瘤是常见病因。甲磺酸溴隐亭片可降低催乳素水平,恢复月经周期。哺乳期生理性高催乳素状态属于正常现象。
建议女性定期记录月经周期特征,包括经期天数、经量变化和伴随症状。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激素平衡。出现月经周期异常超过3个月,或伴有严重痛经、异常出血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激素六项和妇科超声。避免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所有治疗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日常饮食可适量增加豆制品、坚果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