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为什么会腹泻拉个不停

肠炎患者腹泻不止可能与肠道炎症刺激、病原体感染、肠道菌群失衡、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黏膜损伤等因素有关。肠炎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表现为频繁排便、水样便、腹痛等症状。
肠道黏膜发生炎症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组胺等物质释放,刺激肠道神经和肌肉,导致肠蠕动加快。这种异常蠕动缩短了食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水分未被充分吸收便排出体外。患者可能出现脐周绞痛、便意急迫感,排便后腹痛可暂时缓解。轻度炎症可通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严重时需用蒙脱石散等黏膜保护剂。
病毒性肠炎常见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多由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引起。病原体产生的肠毒素直接作用于肠上皮细胞,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导致氯离子和水分大量分泌。患者粪便常带有黏液或血丝,可能伴随发热。需通过粪便培养明确病原体,细菌感染可选用盐酸小檗碱片或诺氟沙星胶囊。
肠道益生菌数量减少时,致病菌过度繁殖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改变肠道渗透压。这种生态失衡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导致渗透性腹泻。患者排便呈酸臭味,可能伴有腹胀。可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配合低FODMAP饮食减少产气。
炎症损伤小肠绒毛后,乳糖酶等消化酶分泌不足,未分解的双糖在结肠被细菌发酵产气。同时受损的微绒毛减少营养吸收面积,未吸收的溶质产生渗透压差。这类腹泻常见进食后加重,粪便含未消化食物残渣。需暂时采用无乳糖饮食,严重者可服用胰酶肠溶胶囊辅助消化。
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会导致肠黏膜糜烂、溃疡,炎性渗出液直接进入肠腔。受损的黏膜屏障使血浆蛋白、血液渗出,形成血性腹泻。患者可能出现里急后重、体重下降。需通过结肠镜检查确诊,活动期可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
肠炎腹泻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汤、面条等低渣食物,避免高脂、高纤维及乳制品。每日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溶液,预防脱水。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高热时需及时就医。恢复期可逐步添加含益生菌的发酵食品,帮助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