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是怎么回事

关键词: #血性
关键词: #血性
缺血性肠病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低血压、血管炎、肠系膜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肠病最常见的病因,由于肠系膜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患者可能出现餐后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疗需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必要时行血管支架置入术。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
心房颤动或高凝状态可能导致肠系膜动脉血栓栓塞,引发急性肠缺血。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伴便血。确诊后需立即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或那屈肝素钙注射液抗凝,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长期预防可口服华法林钠片,但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休克或严重脱水时全身灌注不足,可导致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多有腹胀、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治疗以补充血容量为主,使用注射用盐酸多巴胺提升血压,同时禁食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慢性低血压患者需避免快速体位变化,增加水和电解质摄入。
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引发肠系膜血管炎症性狭窄。常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联合环磷酰胺片控制血管炎活动期。急性期需肠内营养粉剂支持,避免粗纤维食物刺激病变肠管。
某些药物或毒素可诱发肠系膜血管持续收缩,如麦角胺类或可卡因滥用。表现为与进食无关的阵发性绞痛。治疗需停用致病物质,使用盐酸罂粟碱注射液解除痉挛,硝酸甘油片扩张血管。日常需戒除烟酒,避免摄入含血管收缩成分的食物或药物。
缺血性肠病患者应选择低脂、低渣、易消化的饮食,分次少量进食减轻肠道负担。急性期后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但需避免进食过快或过饱。适度进行步行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内脏血流再分配。定期监测粪便潜血及营养指标,出现持续腹痛或便血需立即就医复查血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