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抗血小板出现紫癜怎么办

服抗血小板药物出现紫癜可通过调整用药方案、局部护理、补充维生素C、监测凝血功能、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紫癜通常由药物抑制血小板功能、血管脆性增加、凝血异常、过敏反应、潜在血液疾病等原因引起。
紫癜可能与抗血小板药物过量或个体敏感性有关。医生可能建议暂停用药、减量或更换为氯吡格雷片、替格瑞洛片等替代药物。伴随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紫癜部位应避免摩擦或受压,可冷敷减轻皮下出血。若出现破溃需用碘伏消毒液预防感染,覆盖无菌纱布。禁止热敷或用力揉搓紫癜区域。
维生素C片可增强血管内皮稳定性,改善毛细血管脆性。日常可适量进食柑橘类水果、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但需与抗血小板药物间隔2小时服用。
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若血小板低于50×10⁹/L或凝血时间显著延长,需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片等止血药物,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
紫癜持续加重或伴鼻腔出血、血尿时,需排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医生可能开具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严重者需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治疗。
出现紫癜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选择宽松衣物减少皮肤摩擦。日常饮食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菠菜,促进造血功能恢复。严格遵医嘱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用量,禁止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若紫癜范围扩大或伴随发热、关节肿痛,须立即至血液科或心血管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