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是怎么引起的

关键词: #小儿
关键词: #小儿
小儿麻痹症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侵犯神经系统导致瘫痪。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易感性、疫苗接种不足、接触污染水源或食物、免疫力低下、病毒变异等。可通过接种疫苗、隔离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干预。
部分儿童因基因缺陷导致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易感性增加,这类患儿接触病毒后更易出现严重症状。家长需关注家族遗传病史,孕期做好产前筛查。目前尚无针对性药物治疗,以预防感染和支持治疗为主,如出现肌无力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等促进神经修复。
未全程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主要风险因素。疫苗分为口服减毒活疫苗(如糖丸)和注射灭活疫苗两种,家长应按时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若发现漏种需及时补种,补种程序需遵医嘱。流行期间可短期使用丙种球蛋白注射液进行被动免疫。
病毒存在于患者粪便中,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或接触传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风险较高,表现为发热、咽痛等前驱症状。家长需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避免儿童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急性期需隔离治疗,可配合使用干扰素喷雾剂抑制病毒复制。
营养不良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可能快速进展为瘫痪型。临床可见不对称性肢体弛缓性瘫痪。家长需定期监测免疫指标,及时补充营养。急性期可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恢复期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疫苗衍生病毒或野毒株变异可能导致突破性感染,这种情况较为罕见。患儿可能出现非典型症状如脑膜炎表现。需通过病毒基因测序确诊,治疗上需调整疫苗策略并使用更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
预防小儿麻痹症需从孕期开始加强营养管理,出生后严格按计划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家庭环境定期消毒,尤其注意玩具、餐具的清洁。若儿童出现发热伴肢体无力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进行病毒检测和神经功能评估。恢复期应坚持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改善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