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霉菌性肠炎怎么治疗

宝宝霉菌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使用抗真菌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等方式治疗。霉菌性肠炎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喂养不当、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引起。
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需避免高糖饮食,减少乳制品摄入。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应暂停易发酵食物如香蕉、土豆,改为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喂养时需少量多次,避免过度喂养加重肠道负担。
可遵医嘱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这些益生菌能竞争性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修复肠道菌群平衡。服用时需与抗真菌药物间隔2小时,避免活性菌被灭活。同时可适当食用无糖酸奶补充乳酸菌。
严重感染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氟康唑颗粒、两性霉素B口服混悬液等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适用于轻中度感染,可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氟康唑对全身性念珠菌感染效果较好。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避免与益生菌同时服用。
腹泻严重时需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每次排便后补充50-100毫升。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等脱水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同时注意补充锌制剂如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有助于肠黏膜修复和免疫功能提升。
每次便后需用温水清洗臀部,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尿布疹。奶瓶、餐具每日煮沸消毒,玩具定期用阳光暴晒。避免滥用抗生素,必须使用时需配合益生菌。家庭成员有真菌感染如鹅口疮需同步治疗,防止交叉感染。保持室内通风干燥,湿度控制在50%以下。
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尿量及大便性状变化。治疗期间应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用药情况,复诊时供医生参考。恢复期逐渐增加辅食种类,优先选择富含维生素A的南瓜泥、胡萝卜泥等,帮助肠道黏膜修复。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或脱水症状加重,须立即就医。平时注意哺乳卫生,避免过度消毒导致菌群失衡,适当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强宝宝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