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怎么治疗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通过禁食、抑酸护胃、止血、补液及内镜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药物刺激、酒精损伤、应激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或严重创伤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呕血、黑便、上腹痛等症状。
发病初期需严格禁食1-2天,减少胃肠蠕动对糜烂黏膜的机械刺激。待出血停止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低纤维食物。禁食期间通过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机体需求,避免进食加重胃黏膜损伤。
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抑制胃酸分泌,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该病可能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有关,通常伴随反酸、烧心等症状。药物治疗需持续至内镜下黏膜愈合。
静脉注射血凝酶或口服云南白药胶囊等止血药物,严重出血者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若存在肝硬化等基础疾病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可能表现为呕新鲜血液伴心悸。止血期间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警惕失血性休克。
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晶体液及胶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大量出血导致循环衰竭时,需快速扩容并监测中心静脉压。补液治疗可纠正因呕吐、黑便引起的脱水状态,同时为后续内镜操作创造条件。
急诊胃镜下采用钛夹封闭出血点或局部注射肾上腺素,适用于Forrest分级Ⅰ-Ⅱ级活动性出血。该方式能明确出血部位并直接干预,术后需继续抑酸治疗4-8周。内镜治疗失败者需考虑血管介入栓塞或外科手术。
恢复期应选择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蒸蛋、山药粥,避免辛辣、过热饮食。戒烟酒并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根除治疗。定期复查胃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出现头晕、冷汗等再出血征兆时需立即就医。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减少精神应激对胃肠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