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及双肺门多发淋巴结

纵隔及双肺门多发淋巴结可能是由结节病、结核病、淋巴瘤、转移性肿瘤或真菌感染等疾病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常累及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患者可能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部分伴有皮肤红斑或关节痛。诊断需结合胸部CT、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检测等。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等药物,严重时需联合免疫抑制剂。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导致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肿大,多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有助于诊断。治疗需规范使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疗程通常需6-9个月。
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均可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可能伴随发热、体重下降等B症状。确诊需依赖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治疗根据分型选择化疗方案,如ABVD方案(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碱+达卡巴嗪),必要时联合放疗。
肺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可导致该表现,通常有原发肿瘤相关症状。增强CT可显示淋巴结环形强化,PET-CT有助于评估全身转移情况。治疗需针对原发肿瘤制定方案,可能包含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手段。
组织胞浆菌病等深部真菌感染可引起淋巴结肉芽肿性炎,常见于免疫低下人群。血清学检查和淋巴结穿刺培养可辅助诊断。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胶囊等,疗程根据感染程度调整。
发现纵隔及双肺门多发淋巴结应避免自行用药,需完善支气管镜、纵隔镜或EBUS-TBNA等检查明确性质。治疗期间注意营养支持,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疗效,出现呼吸困难等急症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