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检查方法

肥厚性幽门狭窄可通过超声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检查、实验室检查、腹部CT等方式诊断。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幽门肌层增厚导致的消化道梗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超声是诊断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首选方法,可无创测量幽门肌层厚度和长度。典型表现为幽门肌层厚度超过4毫米,幽门管长度超过16毫米。超声还能观察胃内容物排空情况,评估梗阻程度。检查前需禁食4小时以提高准确性,患儿取右侧卧位更易显示幽门结构。
通过口服造影剂观察胃排空和幽门形态,可见胃扩张、幽门管呈线样狭窄、造影剂通过受阻形成鸟嘴征。该方法能直观显示梗阻部位和程度,但存在辐射暴露,现已逐渐被超声取代。检查后需注意造影剂可能引起便秘,婴幼儿应加强喂养护理。
胃镜可直接观察幽门狭窄情况并排除其他上消化道病变,可见幽门口明显狭窄、胃内大量潴留液。检查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存在穿孔风险,通常用于超声诊断不明确或需鉴别诊断的病例。术前需严格禁食,术后监测有无出血、呕吐等并发症。
血液检查可发现低氯低钾性碱中毒等电解质紊乱,由频繁呕吐导致。血气分析显示代谢性碱中毒,血生化可见尿素氮升高。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脱水状态,为手术前准备提供依据。需反复监测直至电解质恢复正常。
CT能清晰显示幽门肌层增厚的三维结构,评估周围组织关系,但辐射量较大且需镇静,仅用于复杂病例或合并其他畸形时。多层螺旋CT可重建幽门立体图像,测量肌层厚度与超声结果相互印证。检查前需禁食并做好辐射防护。
确诊肥厚性幽门狭窄后应限制经口喂养,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术后需循序渐进恢复喂养,从少量糖水开始逐步过渡到正常奶量。喂养时保持半卧位,喂后轻拍背部帮助排气。定期随访生长发育指标,监测有无呕吐复发或喂养困难,必要时进行营养评估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