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肌症是怎么得上的

腺肌症可能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宫腔操作损伤、炎症刺激、免疫因素等原因有关。腺肌症通常表现为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贫血、不孕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腺肌症患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直系亲属患病概率高于普通人群。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细胞异常侵入子宫肌层。此类患者需定期妇科检查,早发现可通过口服地诺孕素片、注射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等药物抑制病灶进展,合并严重贫血时需配合琥珀酸亚铁片纠正。
雌激素持续刺激会使子宫内膜增生活跃,孕激素抵抗则导致内膜组织向肌层浸润。多次流产或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可能诱发该病。治疗需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局部给药,或口服米非司酮片调节激素,同时监测肝肾功能变化。
人工流产、剖宫产等手术可能破坏子宫基底层防御屏障,使内膜组织嵌入肌层间隙形成病灶。术后出现渐进性痛经需警惕,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轻症患者可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中重度需考虑子宫动脉栓塞术或病灶切除术。
慢性子宫内膜炎会改变局部微环境,促进内膜细胞异常迁移。反复盆腔感染或放置节育器时间过长均为危险因素。急性期应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联合甲硝唑片抗感染,慢性期可辅以康妇炎胶囊调理,必要时行宫腔镜粘连分离术。
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机体对异位内膜清除能力下降。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风险更高,常伴随CA125升高。调节免疫可选用桂枝茯苓胶囊,疼痛剧烈时联用塞来昔布胶囊,保守治疗无效且无生育需求者可行子宫全切术。
腺肌症患者日常应避免高雌激素饮食,减少红肉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E和深海鱼油。经期注意保暖,采用热敷缓解痉挛疼痛。适度进行盆底肌锻炼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病情,计划妊娠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出现严重贫血或疼痛持续加重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