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心包炎是怎么回事

真菌性心包炎可能由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真菌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胸痛、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可通过抗真菌药物、心包穿刺引流、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白色念珠菌感染是真菌性心包炎的常见病因,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可能导致心包积液增厚并压迫心脏,患者常出现持续性胸痛、低热等症状。治疗需使用伏立康唑注射液、氟康唑胶囊等抗真菌药物,同时需监测肝肾功能。对于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可能需行心包穿刺术缓解症状。
曲霉菌感染多见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存在慢性肺部疾病者。感染可导致心包组织坏死,伴随干咳、咯血等肺部症状。诊断需结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脂质体,严重者可能需要心包切除术。该类型感染进展较快,易发展为心包填塞。
隐球菌感染常与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相关。病原体可通过血行播散至心包,引起心包增厚和钙化。典型症状包括夜间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表现。治疗需联合使用氟胞嘧啶片和两性霉素B,疗程较长。合并颅内感染时预后较差。
组织胞浆菌病流行区居民可能出现该类型心包炎,多由吸入孢子引起。急性期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痛、皮肤红斑等超敏反应,慢性期可形成心包缩窄。轻症可用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疗,缩窄性心包炎需行心包剥离术。疫区活动史是重要诊断线索。
心脏手术后或长期留置导管可能引发真菌性心包炎,以光滑念珠菌多见。患者术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心包摩擦音时应警惕。治疗需移除感染源,并使用卡泊芬净注射剂等棘白菌素类药物。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关键。
真菌性心包炎患者应保持低盐饮食,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荷。恢复期可进行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心包积液变化,出现气促加重需立即就医。免疫功能低下者须注意环境卫生,避免接触霉变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