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湿疹

湿疹可通过中药内服、外用药膏、针灸疗法、拔罐疗法、饮食调理等方式治疗。湿疹通常由湿热蕴结、血虚风燥、脾虚湿盛、外感风邪、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
湿热型湿疹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成分包括龙胆草、黄芩等,有助于清热利湿。血虚风燥型常用当归饮子,含当归、白芍等养血润燥药物。脾虚湿盛型推荐参苓白术散,含党参、白术等健脾化湿成分。服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胃肠不适,孕妇及儿童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
急性期渗出可用黄柏洗剂湿敷,含黄柏、苦参等清热解毒成分。慢性肥厚皮损可选用青黛膏,主要成分为青黛、冰片等凉血解毒药物。儿童患者宜选用温和的紫草膏,含紫草、当归等活血生肌成分。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膏,使用前需清洁患处,过敏体质者应先小面积试用。
取曲池、血海等穴位可清热利湿,配合三阴交调节肝脾功能。急性期采用泻法针刺,慢性期用平补平泻手法。耳针选取肺、神门等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期间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糖尿病患者慎用放血疗法。建议每周治疗2-3次,10次为1疗程。
在背部膀胱经走罐可祛风除湿,配合大椎穴留罐5分钟。血瘀型湿疹采用刺络拔罐,选用皮肤消毒后三棱针点刺。体质虚弱者选用轻吸力闪罐,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治疗后24小时内避免沐浴,皮肤破损、孕妇腰骶部禁用。建议隔日治疗1次,5次后评估效果。
湿热型应忌食辛辣海鲜,推荐赤小豆薏米粥利水渗湿。血虚型可食用黑芝麻糊滋阴润燥,脾虚型适合山药茯苓粥健脾化湿。日常可饮用菊花决明子茶清肝解毒,避免饮酒及高糖食物。过敏体质者需排查鸡蛋、牛奶等致敏食物,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
湿疹患者应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过度洗浴和使用碱性洗剂。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湿度控制在50%左右。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治疗期间记录皮损变化,如出现红肿加重或发热应及时复诊。慢性患者需坚持治疗3个月以上,配合情志调节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