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性关节炎有哪些分型

腰椎骨性关节炎主要分为原发性腰椎骨性关节炎和继发性腰椎骨性关节炎两种类型。原发性通常与年龄增长、关节退变有关,继发性多由外伤、炎症或其他疾病导致。
原发性腰椎骨性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随年龄增长逐渐退化的结果,多见于中老年人。关节软骨磨损后,相邻椎体边缘可能出现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导致腰椎活动受限。患者常表现为慢性腰痛,晨起或久坐后僵硬感明显,活动后症状减轻。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狭窄、关节面硬化及骨赘形成。日常需避免久坐久站,适度进行腰背肌锻炼,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继发性腰椎骨性关节炎由明确诱因引发,如腰椎外伤、感染、代谢性疾病或先天性结构异常。外伤可能导致椎间盘损伤或关节面破坏,加速退变;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可侵蚀关节软骨;代谢异常如痛风也可能诱发。患者除腰痛外,可能伴随神经压迫症状如下肢麻木。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感染需用抗生素,痛风需控制尿酸。疼痛管理可选用洛索洛芬钠片、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等,严重者需手术干预。
腰椎骨性关节炎患者日常应保持适度运动,如游泳、瑜伽等低冲击活动,避免提重物或突然扭转腰部。饮食需均衡,适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肥胖者需控制体重以减轻腰椎负荷。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下肢无力,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