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中耳炎怎么治疗

哺乳期中耳炎可通过生活护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干预。中耳炎可能与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
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哺乳期女性可适当抬高床头,减少平躺喂奶频率,有助于减轻咽鼓管压力。用温热毛巾敷于患侧耳部,每日重复进行数次,缓解疼痛不适。饮食需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多饮水帮助分泌物稀释排出。
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过敏者可选阿奇霉素分散片。耳痛明显时可短期应用布洛芬混悬滴剂镇痛,避免使用含氨基糖苷类滴耳液。哺乳期用药需严格评估药物安全等级,禁止自行服用中成药或联合用药。
采用咽鼓管吹张术改善中耳通气,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鼓膜穿刺抽液适用于积液较多者,可迅速缓解耳闷症状。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方式有助于炎症消退,治疗期间应暂停哺乳,避免婴儿接触辐射。
反复发作的化脓性中耳炎或鼓室积脓时,需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引流。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术后48小时内禁止耳部进水。哺乳期女性术前应排空乳汁,术后抗生素使用期间需暂停母乳喂养。
合并鼻炎或鼻窦炎者需同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器冲洗鼻腔。免疫力低下者可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但需与抗生素间隔服用。哺乳期应避免过度疲劳,保证每日睡眠时间。
哺乳期中耳炎患者需每日监测体温,出现高热或脓性分泌物增多时应立即就诊。治疗期间保持双侧鼻腔通畅,哺乳时避免压迫患侧耳朵。恢复期禁游泳、潜水等水上活动,定期复查耳内镜观察鼓膜愈合情况。注意与婴儿接触时的手部清洁,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