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怎么引起

化脓性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鼓膜穿孔、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修复、局部清洁等方式干预。
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或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病原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导致黏膜充血肿胀及脓液积聚。患者可能出现耳痛、听力下降、耳道流脓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药物控制感染。
儿童咽鼓管短平直,腺样体肥大或过敏反应易导致咽鼓管阻塞,使中耳通气引流受阻。成人可能因鼻咽部肿瘤或气压骤变引发功能障碍。表现为耳闷胀感、耳鸣,可能进展为化脓性感染。需通过鼻喷糖皮质激素缓解水肿,严重者需手术切除腺样体。
感冒、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炎症可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炎症反应使黏膜分泌增多,继发细菌感染后形成脓性分泌物。常伴随发热、鼻塞症状。除抗感染治疗外,可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鼻腔水肿。
外伤性鼓膜穿孔或慢性中耳炎导致的穿孔,使外耳道细菌直接侵入中耳腔。患者可能出现突发耳痛、耳道出血、听力锐减。急性期需避免耳道进水,使用环丙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较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补术。
糖尿病、HIV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中耳黏膜防御能力下降,易发生严重或反复化脓性感染。除规范抗感染外,需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这类患者更易并发乳突炎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化脓性中耳炎需避免用力擤鼻,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护。儿童应定期筛查腺样体肥大,避免二手烟暴露。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时禁止自行掏耳,需及时就医进行耳内镜和听力检查,急性期可配合局部热敷缓解疼痛,饮食宜清淡并保证充足维生素A摄入以维持黏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