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椎间盘的特点是什么

脊柱椎间盘是连接相邻椎体的纤维软骨结构,具有缓冲压力、维持脊柱活动度和稳定性的特点。
椎间盘由外层的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组成。纤维环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构成,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抗拉伸能力;髓核为胶冻状物质,含水量高,具有弹性,可分散脊柱承受的压力。椎间盘上下两面通过薄层透明软骨与椎体相连,形成微动关节。
椎间盘能吸收和缓冲脊柱受到的冲击力,如行走、跳跃时的震动。其弹性结构允许脊柱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等多方向运动。椎间盘的高度变化还可调节椎间孔大小,影响神经根通过空间。
成年后椎间盘无直接血液供应,主要依靠椎体终板渗透获取营养。这种特殊供血方式导致椎间盘修复能力有限,易发生退行性改变。营养渗透效率与日常活动、体液循环等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时期椎间盘含水量可达90%,随年龄增长逐渐降至70%以下。纤维环弹性减弱,可能出现裂隙;髓核脱水萎缩,缓冲功能下降。这些变化是椎间盘突出、椎间隙狭窄等退行性病变的基础。
长期负重、不良姿势可能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发腰腿痛。椎间盘退变还可能继发椎体边缘骨赘形成、椎管狭窄等病变。急性外伤可造成椎间盘急性突出或终板骨折。
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有助于减轻椎间盘压力,避免久坐久站。规律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能增强脊柱周围肌肉支撑力。注意腰部保暖,搬运重物时采用屈髋下蹲姿势。若出现持续腰痛或下肢放射痛,应及时就医检查椎间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