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后并发症有哪些

脾切除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血栓形成、出血、血小板增多症及胰腺炎等。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和储血器官,切除后可能因功能缺失引发多种健康问题。
脾脏参与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切除后易发生凶险性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引起的败血症。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意识模糊等症状。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预防感染,出现发热需及时就医。
脾切除后血小板计数可能升高,增加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等部位血栓风险。表现为腹痛、腹胀、呕血等症状。需定期监测血小板,必要时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
术后早期可能因凝血功能异常或手术创面渗血导致腹腔内出血,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血红蛋白持续降低。严重时需输血或再次手术止血,可配合氨甲环酸注射液等止血药物。
术后1-2周血小板常反应性增高,超过450×10⁹/L时需干预。可能引发头痛、视物模糊等血栓前兆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羟基脲片、阿那格雷胶囊等降低血小板,同时避免脱水。
手术可能损伤胰尾导致胰酶泄漏,引发上腹剧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禁食并静脉营养支持,严重时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乌司他丁注射液抑制胰酶活性。
脾切除后需终身警惕感染风险,避免接触传染源,外出佩戴口罩。饮食宜高蛋白、低脂,限制动物内脏摄入以防血小板升高。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观察血小板及血栓情况。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腹痛或皮下瘀斑应及时就诊,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疫苗接种需覆盖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脑膜炎球菌等病原体,必要时补充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