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和急性腹泻的区别

关键词: #腹泻
关键词: #腹泻
慢性腹泻和急性腹泻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长短、病因及伴随症状。慢性腹泻通常持续4周以上,可能由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疾病引起;急性腹泻多由感染、食物中毒等导致,病程短于2周。
急性腹泻起病急骤,常见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或沙门氏菌感染,患者可能出现水样便、腹痛、发热等症状,通常通过补液和短期对症治疗可缓解。食物不耐受、药物副作用或旅行者腹泻也属于急性范畴,症状多在消除诱因后消退。慢性腹泻则表现为长期排便次数增多或粪便性状改变,可能伴随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病因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乳糜泻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需通过肠镜、血液检查等明确诊断。
部分慢性腹泻患者可能存在肠道菌群失衡、慢性胰腺炎等隐匿病因,粪便检查可见脂肪泻或潜血阳性。急性腹泻若未及时纠正脱水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但极少转为慢性;而慢性腹泻若由肿瘤、结核等引起,可能伴随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状。两者治疗差异显著:急性以纠正脱水和控制感染为主,常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慢性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美沙拉嗪肠溶片用于炎症性肠病,胰酶肠溶胶囊用于胰腺功能不全。
无论急性或慢性腹泻,均需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高脂、高纤维饮食刺激肠道。慢性腹泻患者应定期监测营养指标,急性腹泻患者需隔离防止病原传播。若腹泻持续超过48小时伴高热、血便或严重脱水,须立即就医。